今年加拿大國慶前,加國一主要傳媒稱,其外交部擬有一份不歡迎參加國慶慶典的國家名單,赫見台灣與北韓與蘇丹等國齊上榜。

儘管我國外交部官員發言澄清,加國政府從未對外提供過相關資訊,而是媒體穿鑿附會,但台灣主權不為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承認是不爭的事實。對於一向自詡自由民主、開放進步的我們來說,這件事猶如一根讓我們輾轉反側數十載的芒刺。

有人將這樁烏龍歸咎於我們當年退出聯合國的遺患,如此觀點,雖似不易之論,恐怕也非完全正確。

本來弱國無外交,更況乎台灣現在「國小而偪,族大寵多」的不可為也;然而,知其不可為而為之,正是古往今來所有創舉大業的起點。或許,這應當看作一個改變台灣現狀的契機,適時放下以為改國號就可獲得國際承認的天真,利用逆勢思考與反向操作的視角,直搗「不可為」的核心。重擬我們如何超越既有、突破囿限的金石之策,發展出一套具有台灣特色的小國崛起模式。

前一陣子,恰逢統一前總裁林蒼生新書發表,其書末提及南懷瑾大師一段關於廿一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的言談,他認為此中國人非彼中國人,所謂中國人的世紀,「應該是一個以社會主義的福利,共產主義的理想,資本主義的方法,再加上中華文化為中心的時代。」讀罷不由得讓我聯想起,據悉就是倡議「十九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,廿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,廿一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」的英國大歷史學家湯恩比,湯氏一貫推崇儒道思想中的人文精神,認為以中華文化為主的東方文化未來很有機會,對世界整體的精神與政治產生巨大影響。

南、湯二人關於廿一世紀的觀點,不約而同地圍繞著中華文化,因為他們了解「文化」決定了一個世紀的歸屬。英美的船堅桃園經紀砲利不過一時,真正讓整個時代臣服於他們腳下的,是其飲食、發明、法律、戲劇、歌舞、小說等等,一切潛移默化著人類生活面貌的文化總合,所以,按照兩位先哲的論述,誰掌握了中華文化,誰就掌握了廿一世紀。

直至今天,「中國人的世紀」還看似一個不著邊際的遙遠預言,但我不認為它是兩位先哲的異想天開,只是近百年來兩岸三地,乃至於全球華人,在面對文化命題時,總是透著一股身不由己的力不從心,這當然是由於缺乏自信與政治紛擾的綜合因素所致。其實,現代華人應該採取一種超兼差越疆界的整合態度,站在一個俯仰天地的制高點上,去賞析、挖掘並活用「中華文化」這項千年資本,鋪陳出一條屬於華人世紀的道路。

以台灣為例,「中華文化」理應是科學與民主外,台灣最有價值的資產,我們無須糾結於能不能重返聯合國,或是被多少個主權國家承認等等表象問題,而是去大幅提高這項資產的增益效率,讓「我從台灣來,我有中華心,我往世界去」的文化載體遍行全球,這才是直搗「不可為」核心的終南捷徑,不只為了發展小國崛起,更是為了決定廿一世紀的歸屬。 (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)



9BD6A1B045376AEC
arrow
arrow

    柯建志藥風治瑞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